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降糖药药品名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降糖药药品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那几种?
古时糖尿病的检测方法是病人尿后观察蚂蚁的表现,如果蚂蚁围绕,定为尿糖。糖尿病其时就是个脾胃病,胰腺也包括在中医脾中,脾升胃降,肝随脾升,脾湿不升则肝也不升,则怒,当升不升,诸病生矣,调理中焦,去脾湿润胃燥,升肝降胆,诸事则平
(受邀回答嘉宾: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平原医院临床药学室 高丽丽)
口服降糖药仍是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最主要手段,因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胰岛素分泌受损和胰岛素抵抗,基于这两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解而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为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钠-葡萄糖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降低血糖浓度。
参考文献:
1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2015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 23(8):673-701
2 AACE/ACE 2015年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介绍[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36(6):427
3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10):833-834
4 2 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6):481-490
5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5):385-389
口服降糖药物主要分为双胍类、促泌剂、a-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GLP-I受体激动剂。
1.双胍类最常见的是二甲双胍,市场上常见的商品名有格华止、迪化糖锭、山姆士、美迪康、麦克罗辛、麦特美。二甲双胍作为口服降糖药物最经典的药物,因为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目前仍然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肌肉组织利用葡萄糖,同时抑制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适合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等患者。
2.促泌剂又分为两类,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磺脲类常见有达美康、糖适平、瑞易宁、亚莫利。格列奈类药物常见有诺和龙、唐力。促泌剂的机制是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磺脲类对于初发糖尿病,也就是胰腺功能尚可的患者效果比较明显。适合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但是容易导致低血糖。格列奈类降血糖的力度没有磺脲类强,同时也不易导致低血糖。磺脲类不适合1型糖尿病、妊娠的患者,有的品种还不适合于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3.增敏剂,常见的有文迪雅、艾可拓。主要作用于肝脏、肌肉、脂肪等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比较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这类药物的最大的副作用是可能加重心衰,所以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心绞痛的患者不适合使用。
4. a-糖苷酶抑制剂常见的有拜糖平、倍欣。这类药物的机制是减慢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适合餐后血糖比较高的患者。最大的副作用是容易引起肚子胀气。单独使用不易导致低血糖。
5. DPP-4抑制剂主要有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利格列汀。作用机制是抑制DPP-4,减少GLP-1 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 。GLP-1从升血糖和降血糖两方面同时控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同时还有部分修复胰岛细胞的作用。
6. GLP-I受体激动剂主要有艾塞那肽(百泌达)、利拉鲁肽(诺和力) 。 DPP-4抑制剂和GLP-I受体激动剂副作用小,不增加体重,还有修复胰腺功能,是目前比较受青睐的两大类新药。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降糖药药品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降糖药药品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