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汗孔中医叫什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汗孔中医叫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的“气”应该怎么测量?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
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
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
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中医的气,是一种辩证的描述。
古代的阴阳说,对中医的影响极为重大。气是内生的,又是外显的,气是可感知,又是不可感知的。
它讲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更多的源于一种生活经验。
老话讲,偏方治大病。但是到了现在,许多民间偏方却治不了病,有些甚至会让人中毒。
我觉得是生活的环境改变了,偏方只适于特定的地区,特定人群,特定的饮食结构。一旦这些经验主义的条件被改变,就造成不对症的情况。
因此,中医的气,虽然不能测量,却不能说它一点借鉴意义也没有。
测量的仪器,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能够把祖传的这些经验,真的能够科学的测量准确,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就像青蒿素的诞生一样。
人体作为一个物质存在同样也存在各种物理场吧!磁场电场辐射红外线紫外线电磁波等等吧,这些东西先天存在生下来就有,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增强这些东西呢?当然是可能的对吧!气功就是一种途径!
真正愚昧的人就是那些自己不懂却偏要装懂并任意否定别人的人。练功的人并得到气的人都可以证实中医所说的气的存在。这个气不是空气的气,只是不得不这样表述而已。电在得到实际应用之前,谁能相信电的存在呢?
出凉汗是身体好还是不好?
不好的啊,要是没有任何别的症状,只是出凉汗,可能是气虚的表现。气虚还应该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的表现。 要是平常还怕冷,可能是阳虚,这跟上面回答的心脏的问题有部分重合。 气虚补气,阳虚补阳。
出汗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现实中大多数出冷汗的情况都不算正常。
不过即使是冷汗,也不能全部说是不好,要看是什么情况下出的冷汗、是动汗还是静汗、出汗量、出汗部位,以及其他伴见症状。
按照中医理论,汗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所成,从腠理汗孔透达于体外而成。《素问·阴阳别论》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阳气亢盛汗出必多,卫阳不固,汗出亦多。内伤汗出属虚,机理有二:一是阳虚不能固表,二是阴虚不能摄阳。因阳虚、卫气不足、膜理松疏而出的冷汗,这就是不好的,这表示身体内有寒证存在或有寒证的倾向。
现实中,因紧张、兴奋导致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冷汗是正常的,只要汗量不过多就属于正常现在,也没有问题。
但具体情况是因人而异的。某些人,食用某些祛湿之物,也可能出些冷汗,但这属于身体在药物成分下自行的排湿调节,也属正常现象。例如白术、白扁豆、草豆蔻、五加皮等,某些脾胃失和的人食用后易出现胸口冷汗,但只要汗量不大就属于正常现象。
还有上边提过的动汗、静汗。某些人汗腺或许不发达,但是顶泌腺发达,调节汗水分泌的交感神经敏感性有异常,这都是先天因素,并非疾病,这类人可能在运动中出汗一般,但静下来后,由于交感神经的“后知后觉”,从顶泌腺分泌较黏稠的汗水,这都是有可能的,也都属于个体差异产生的正常现象。
综上,出冷汗好还是不好,不能单凭“出冷汗”这么一个片面且描述模糊的情况来判断,要综合各种情况来考虑。
但一般来讲,只要没对身体产生什么明显的不良影响,便都可以忽略,而不必自己吓唬自己。事实上,总是杞人忧天才是最糟糕的。
出凉汗指是不因温度原因导致的出汗,比如面部、手足和腋窝等处的汗腺,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当情绪焦急紧张激动时,引起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兴奋,出现手掌、足底以及颜面等部位出汗的情况,这种也称精神性发汗。
如果是出现经常出冷汗的情况,要注意是否有以下疾病:
1、 心脏病
突然出现头皮、脖子、后背、手心或者脚心大量出汗,有可能是心输血量的大量减少和交感神经的过度活跃,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需要引起重视!
2、低血糖
人们血糖突然下降之后会刺激到交感神经,这样就会使得人体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就很容易出现出冷汗的现象。
3、甲亢
怕热以及多汗是甲亢的重要表现。如果同时存在精神紧张性格暴躁,在舒适的环境还会大汗淋漓,伴有身体消瘦和凸眼,就要去抽血检查一下甲状腺素了。
4、糖尿病
植物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而多汗,有时甚至大汗淋漓。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汗孔中医叫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汗孔中医叫什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